
预灌封灌装机灌装前的物料处理环节
一、物料接收与临时储存
1. 物料接收流程
在物料到达后,需进行如下核查:
· 核对信息:包括物料名称、批次编号、数量、供应商资质及质量检测报告(COA)。
· 外观检查:确认外包装完好无损,标签信息清晰可辨。
· 储存条件确认:检查物料是否处于规定的保存环境中,尤其是对温度敏感的原料。
2. 暂存管理
· 根据物料的储存要求(如冷藏、阴凉或常温),将其放置于相应仓库或区域。
· 遵循“先进先出”的原则进行发放。
· 对关键物料实行受控环境存放,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。
二、物料转移与称量操作
1. 物料转移规范
· 在洁净区域(通常为C级洁净区配备A级层流保护)进行转移。
· 使用经过灭菌或清洁处理的专用容器和工具。
· 转移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。
2. 称量与量取操作
· 在具备独立通风系统的称量间内进行操作。
· 所用衡器和量具需定期校准,确保精度。
· 实行双人复核制度,一人操作,一人监督确认。
· 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洁净等级的防护服,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
· 所有称量数据需完整记录并可追溯。
三、溶液配制流程
1. 配制环境与设备要求
· 配制应在C级洁净环境下,配备A级层流或隔离器保护的区域进行。
· 所有接触物料的设备(如配制罐、搅拌器、管道)必须经过清洁和灭菌处理(湿热灭菌或SIP)。
· 设备需完成安装确认(IQ)、运行确认(OQ)和性能确认(PQ)。
2. 配制过程控制
· 严格按照批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执行。
· 控制溶解顺序、搅拌速率、时间、温度等关键参数。
· 实时监测pH值、电导率、浓度等指标,确保溶液均一稳定。
· 记录所有操作步骤及中间控制结果。
3. 溶液稳定性管理
· 需评估配制后药液的化学、物理及微生物稳定性。
· 确定从配制到过滤或灌装之间的最长允许停留时间(Hold Time),并经过验证。
四、药液过滤除菌操作
1. 过滤目的
· 通过除菌过滤去除药液中的微生物及颗粒杂质,确保产品无菌。
2. 过滤器选择与验证
· 根据药液特性(粘度、吸附性、相容性)选择合适材质(如聚醚砜、聚偏氟乙烯)及孔径(0.22μm或0.1μm)的除菌级滤芯。
· 过滤器应具备完整性测试合格证书及供应商提供的验证数据。
3. 过滤系统配置
· 系统通常包括预过滤器和主除菌滤芯。
· 过滤组件需预先组装并灭菌(在线SIP或离线灭菌后无菌连接),并在使用前进行完整性测试。
4. 过滤操作规范
· 操作应在A级洁净环境下进行。
· 控制过滤压力与流速,防止滤芯堵塞或损坏。
· 每次过滤前后必须执行完整性测试(如起泡点测试、扩散流测试),失败则药液不得使用。
5. 滤后药液管理
· 滤后药液应存放于无菌、密闭容器中,必要时连接无菌呼吸器。
· 严格控制存放时间与环境条件(如温度、避光),并经过验证。
五、药液转移至灌装缓冲罐
1. 转移方式
· 采用压力或泵送方式通过无菌管道连接。
· 关键连接操作应在A级层流或隔离器内完成,确保无菌性。
2. 缓冲罐要求
· 缓冲罐需预先灭菌(SIP)。
· 配备搅拌装置(如需)、温度控制系统、无菌呼吸器。
· 具备液位指示功能,便于监控。
3. 转移过程监控
· 监控药液状态、转移过程是否顺畅、有无泄漏。
· 确保药液性质未发生改变。
六、灌装前药液在线监测与控制
1. 温度控制
· 对温度敏感药液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。
2. 搅拌控制
· 对混悬液或乳液类产品,需控制搅拌速度与时间以维持均一性。
3. 压力控制
· 通过无菌气体(如氮气)维持罐内正压,防止外部污染。
4. 时间控制
· 严格控制药液在缓冲罐中的存放时间,不得超过验证允许的时限。
5. 取样操作(可选)
· 在灌装开始前或过程中,可取样进行快速检测(如pH、外观)或留样。
七、全过程关键控制要素
1. 洁净环境管理
· 洁净区需符合相应的空气洁净度标准(如C级、D级背景下的A级操作区)。
· 定期监测悬浮粒子、微生物、温湿度、压差等参数。
2. 人员培训与行为规范
· 操作人员需接受无菌操作、GMP、SOP等培训。
· 遵守更衣、洗手、洁净区行为规范。
3. 设备确认与维护
· 所有接触药液的设备需完成IQ/OQ/PQ确认。
· 定期校准与维护,确保设备性能稳定。
4. 工艺验证
· 整个物料处理与配制流程需经过验证,确保其一致性与可靠性。
5. 文件与记录管理
· 所有操作记录、检测数据、设备使用与清洁灭菌记录应完整、准确、可追溯。
6. 变更与偏差管理
· 所有变更需经过评估与批准。
· 偏差需及时记录、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。
7. 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
· 通过密闭系统、单向流程设计、清洁规程、人员行为等多方面控制污染风险。